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建构主义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王欣)-新加坡师资能力提升项目学习心得

Date:2021-11-16 · View:

在今年暑期网络培训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新事物、新理念、新思想浇灌着。的确,作为学习者,我已离开老师,离开课堂,十多年了。现在,我将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身份合二为一,或者不断自我设计、自我反转,去体会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来完成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素质。

语文教育要塑造有趣的灵魂,就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它是人追求新知的起点,亦是人生涯规划的高级追求。

譬如中国古老的诗教传统,学习者是五六岁的孩子,无论懂得诗意、诗情与否,一律对着天,对着地,对着老师,放声高读,《三字经》《笠翁对韵》《诗经》,都统统诵读到滚瓜烂熟,先贤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立。”学习者从汉字的声、音、形,到诗歌的意义、律动、情感,幼小的灵魂被一点一滴的滋养、浸润。

到了人生进一步发展的阶段,语文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口头与书面)、评价力,是衡量学习者素养的重要标准。学习者,更广泛的说是一生当中的人,需要思考、判断、解决诸多问题,这种能力来自他的语文素养,但最首要面对的是一个“问题链条”: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到达以后呢?为了回答这个系列逻辑问题,才有了语文教育,为了完善的实现语文教育,又有了语文的教与学。语文教学只是实现教育的一个阶段、一种方式,或者一段关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即培养高素质的人。

培训中,新方大学的老师提到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着重讲述基于问题导向的教与学。笔者以为,它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辩证关系,是语文教学者与学习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这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认为要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语文教育的全程过是启发学习者寻找问题——建构问题——解决而不仅仅全部解决问题。语文教学是这个逻辑闭环上的重要一环,通过教学者反转角色,设定目标,激发主动性、评核来完成施教;另一方面,学习者作为主体中心,通过教学者的导向设计问题,搜集整理咨询,讨论、游戏等等,不断拓展知识面,反刍经验知识,增加学习热忱,进而提升个人涵养和素质。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这在古老的中国,从受诗教启蒙的幼儿到读书修身的君子,中国的学习者在诗教中寻找初心目标:小我——大我。父母、兄弟、夫妻、君臣、朋友,这五伦体现了古代教育中家国情怀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在传统儒家的教与学中体现、获得与解决,传承千载。但绝非全部解决,语文教育塑造有趣的灵魂,家国情怀向上提升一步,乃是天地情怀。这就是人文精神,是学习者高级阶段的人生追求,是高素质的体现。

具体而言,语文课堂讲一篇余秋雨的好文《道士塔》。这是一篇关于敦煌文物兴衰的文化散文,考察教学者跨文化比较与传播能力,考验学习者已有的,或搜集整理近代民族文化历史资料,以及基于资料建构问题的能力。教育唯一真正的目的是让一个人进入这种状态:即不断提出问题。

学习者的目标不再是阅读回答教学者提出的相关文章的预设问题,而是通过查寻并筛选有关莫高窟文物流失的讯息与反刍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学问,不断增广知识,教学者播放纪录片《敦煌》片段,激发学习者运用新视角诠释这段历史和敦煌文化现象,并在此过程中,建构问题,达到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濡养民族至上的精神情感、海量文化历史知识、思辨与评价能力。

问题的提出是树杈与辐合逻辑结构交替呈现的,诸如人的思维是一张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学习者对《道士塔》这篇文章可能提出“井喷式”的问题,也来自于教学者的启发,《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比如树杈逻辑问题:为什么佛教圣地由道教门徒王圆箓看守?王圆箓是何许人也?他要为莫高窟文物流失负什么责任?造成莫高窟文物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为发生文物流失?……等等。

再比如辐合逻辑问题:阐释莫高窟文物流失。文物流失的背景是什么?谁盗走了中国的宝贵文物?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现在需要怎么做才能很好的保护文化遗产?中华民族如何对待历史与过去?……等等。

以上“井喷式”的问题,考察教学者梳理问题,以何种方法组织教学以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能力。

以学习者为中心,问题回归到小组中去,考察他们的思辨、评价能力,讨论的目标是尝试回答建构或启发的问题,教学者问询小组难点核心问题,聚焦问题,布置开放作业或任务。比如设计文物保护问卷、街头调查、和撰写报告;再比如讲述录制一段敦煌文化遗产的故事。

笔者以为,《道士塔》这篇文章运用了反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导向教学法非常相似,目前学界也有很多相关研究的论文。

课堂教学的目标达到之后,是不能全部解决语文教育的问题的,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各学科之基础。它需要通过大量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长期锻炼听、说、读、写、析、思、辨、评的语文能力,来建构问题,包括建构那个关于人生发展的“问题链条”: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到达——到达以后呢?而除了哲学、心理学可以严肃地解决一些领学习者不甚满意的问题以外,文学能够栖息人的诗意和灵魂,接受文学的过程就是语文教育。

一直以来,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语文对人一生的影响力,从本次培训中些许获得了一些实现语文教育的新知,和点亮学习者人文精神,使其获得人的发展的启发。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