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在实践中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探索创新模式(邢蕾)-新加坡师资能力提升项目学习心得

Date:2021-11-11 · View:

2021年7月16日—8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与课程开发”师资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六次课程的学习,收获满满,下面我就学习情况简单汇报如下。

一、培训内容。

1.教育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的契合

通过培训,我系统地了解了新加坡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新加坡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经济十分发达,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达37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万亿;人均GDP高达64229美元,折合人民币42万,是德国人均GDP的1.35倍、是日本的1.57倍,富裕程度可见一斑。新加坡有五大优势产业:电子产业、精密工程制造业、医疗服务业、化工产业、航空服务业。新加坡职业教育闻名于世,在全球备受瞩目,主要围绕以上产业展开。新加坡根据本国国情,在探索与改革本国职业教育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职业教育特色,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注重实用技术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实行双语教育,打造良好语言环境、重视"精英教育"、提高行业训练的效益、建立职工技能培训基金资助训练课程、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培训,以及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门类齐全的专业设置、灵活的办学形式和多元的学制。

2.打造职业技能与成果的全面转化平台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经谈到,“新加坡要照顾所有老百姓的子女。新加坡有良好的教育制度和出色的大学,但是这些不是我们独有的,芬兰的教育制度名声也很响亮,而美

国、中国和欧洲都不乏优质大学,可是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有相当于我国工教院的学府,这显示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只照顾精英或少数人,而是所有学生。”这段话完美阐释了新加坡教育的特点:面向所有人。早在1959年,新加坡政府就确立了“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大原则,职业教育因此必须:确保教学与技术科技超前;保证市场主导教学;强调技能开发的实践性;以学生专能的开发为出发点。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当于一个教学工厂,这一理念源自新加坡经济发展局1970年代初的四个技术培训中心。借鉴德国双元制理念,培训教师必须来自一线的熟练企业人员。以学院为本位、以工业与科技项目为载体。学院整体是一个大“教学工厂”,包括众多由专业系构建的小“教学工厂”。贯彻创新、超前、终身学习、精益求精等优秀组织文化。新加坡各层次和各类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间的转换,主要以证书考试或文凭课程学业成绩为依据,不另设专门的招生考试。学习成绩优秀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理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可升入大学。在发展中等职教之初就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设定新加坡成为“科技智慧岛”的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锋。彻底改变歧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陈旧观念,不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必须在法制、机构和经费上给予有力的支持。政府与雇主重用经过培训的技术高手和管理能人,让培训制度化,使职业教育在政策上得到了鼓励。

3.基于问题学习的设计思维与实践流程

孔子---“问题启发式教学”创始人, 比西方的苏格拉底早80年。孔子主张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问题导向式教学法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特点。在具体选题时,可遵循以下步骤:1.预想中的学习成果: 可以实际或者天马行空: 可以很实际,也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2.项目中的驱动问题: 源于生活,具有探索。学生将在项目过程中围绕此问题展开探究。这个问题应该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且不能简单通过看书、上网搜索获得答案;3.列出学习的内容: 学生可以学到什么〈学习目标);4.设计问题展示的方式。

二、收获与体会

1.培训内容丰富实用,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显著。

本次培训内容非常实用,与日常教学联系紧密,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将培训内容加以实践。在实践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探索更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2.要加强学习,善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加以运用。

要及时对自己充电,用专业上的前沿成果武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三、启示与建议

1.学院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学院要想方设法组织骨干教师参与类似的学习、进修,将在培训中所学到的好的管理和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普及和运用。

2.深挖校企合作潜力。

我们可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中深挖校企合作潜力,探索培训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模式,倡导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环节中来。

3.探索适合专业与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在本次培训过程中所学到的成熟教学设计方法、思路,与专业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