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交流心得 >> 正文

探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张卫婷)-新加坡师资能力提升项目学习心得

Date:2021-11-02 · View:

我结合加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与课程开发”师资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借鉴新加坡一些先进可行的职教经验,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一、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了项目遴选的工作原则;《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项目遴选的标准和程序;《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明确了项目遴选的组织与实施。这些措施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的重大决策建设工程,亦是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决策。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特点概述

(一)“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少教是表象是手段,多学是实质是目的,其核心就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师从讲授者变成引导者,学生从被灌输者变为自主参与者、探索者;教师的主要职责转变为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与学习,学生在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同时,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与传统的文化知识传授式教学不同,它是一种基于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该方法最早由美国Barrows 教授提出并实施,在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BL 的教学流程一般为: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组研讨、汇报总结。其特点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以教师讲授为辅。学习者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以及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不仅学习到了文化知识,其知识面还得到进一步拓展,培养了团队意识,锻炼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工厂与项目制教学。新加坡职业教育中最大亮点是课程以项目为核心,项目制教学是教学工厂理念的体现和具体实施的载体。这些项目包括企业项目、竞赛项目、科研项目、学生创新项目等,占据了总课时的50%以上。第一、第二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的学习,匹配一些小型项目,第三学年则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匹配学期项目。这种在教学环境内模拟实际生产环境,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学生亲自进行实际生产操作、经营管理的“教学工厂”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培养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团队意识,学生毕业后能无缝对接生产岗位。

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启示

(一)保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载体特征,必须保障课程育人载体的时效性。课程教学内容常态更新且随着业界需求变化而动态调整。其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源自与企业间开展的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二是源自教师积极承接与企业需求相挂钩的职后培训项目;三是源自教师常态化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或到企业挂职锻炼所获得的企业项目;四是源自学校对教师的能力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后设计的教学项目;五是源自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所获得的竞赛项目。

(二)保证教师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必须确保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性。高职教育发展越快速,职校师资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便越凸显。“双师”素质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效果显现的直接相关者。对比新加坡理工类院校师资特征,必须加速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能力建设,并将其作为师资培养的第一要务实施。作为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的教师,实施“查漏补缺”策略,提供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并资助教师进修培训,从而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可借鉴南洋理工学院对师资提出的“无货架寿命”理念,提升师资队伍的综合能力建设,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三)保证学生是学校办学的第一服务对象,必须确保学生学习体验的增长性。教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不论从教学质量保证的利益相关者角度还是企业产品生产的狭义角度,学生都是学校办学的第一服务对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校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终极目标都是为学生服务。从学习心理学的维度分析,内在学习动机是因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学习兴趣和成功感等内部因素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所追求的目标是学习活动本身,不追求学习活动之外的目标,其作用才具有持久性。

新加坡有着全球最好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凭借职业教育和培训也广为世界所知。吸收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教学的优秀做法,完善高职院校育人第一载体的课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转化,强调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提升教师队伍“双师”素质,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方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